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膽道癌在亞洲發生率較西方國家高,台灣每年大約有2500名新發生病例。(王家瑜攝)

    明天是世界膽道癌日。許多人或許對「膽道癌」有些陌生,醫師指出,包括前環保署長李應元罹患的壺腹癌、香港資深藝人沈殿霞罹患的膽管癌,都是膽道癌的一種,由於早期難發現,如果右上腹痛持續逾1個月,務必盡快安排超音波檢查。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膽道癌在亞洲發生率較西方國家高,台灣每年約有2500名新發生病例,常見危險因子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且好發於高齡族群。

 吳教恩指出,膽道系統分布在肝臟裡,如果藏了一顆2、3公分的小腫瘤,通常不會有感覺,等到右上腹痛,可能已經大到5到10公分,但由於症狀沒有特異性,容易被忽略,患者大多拖延3個月到半年才就醫。

 當膽道腫瘤逐漸長大,阻塞到膽管,膽汁無法正常排出,眼睛及皮膚會出現黃疸,小便顏色變得像紅茶一樣深,大便則會因為缺少膽汁而呈現灰白色。

 門診即有一位80多歲女性,因出現黃疸約1周就醫,經檢查發現長了一顆2到3公分的膽道腫瘤,儘管腫瘤不大,治療過程卻不簡單。吳教恩說,如果要開刀切除腫瘤,恐怕得連同大半顆健康肝臟一起犧牲,經評估不適合手術,決定改採局部電療。

 吳教恩坦言,膽道癌的治療難度高,臨床上僅有2成病患可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後需搭配半年到1年的化療,5年存活率約3到5成,如不搭配化療,5年存活率僅2成。至於無法開刀的患者,通常會採取化療,並視情況搭配免疫療法,但免疫療法並非人人都適用,僅有2成基因具有明顯標的。

 「超音波檢查是唯一早期偵測方式。」吳教恩指出,膽道癌確實很難早期發現,透過健檢才有機會早期發現小顆腫瘤,更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他提醒有B、C肝及肝硬化,或是有家族史者,應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如果3個月內體重下降5%以上,或是腹痛症狀持續1個月以上,建議可先至備有超音波設備的家醫科或肝膽腸胃科診所,如檢查結果有異常,再到大醫院進一步診斷。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