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醫師張安迪引進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手術。(馮惠宜攝)

糾纏國人健康大魔王 僅10%第1期發現 
    大腸癌是國人癌症排名首位,前立委朱高正、藝人賀一航、豬哥亮、知名導演楊德昌、劇場鬼才李國修都因大腸癌病逝,中國附醫消化內科醫師張安迪指出,預防大腸癌最重要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民眾可利用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早期發現。

    張安迪指出,依照國健署資料庫統計,大腸癌蟬連12年國人癌症第1名,最新的資料統計到2017年新增1萬6048人確診,以臨床經驗看,只有10%患者是在第1期就發現,約3成患者在癌症進展到2至3期才發現,在第4期發現的病患也佔了2成。且臨床經驗發現因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確診者多為1至2期,如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血便就診而確診者,都已是3至4期了。

    他說,目前臨床已證實大腸癌的發生與基因與環境有關,基因部分通常要注意家族裏有沒有大腸癌與瘜肉的問題;在環境方面目前已知危險因子包括長期食用紅肉,如豬肉、牛肉或嗜食油炸食品,或少食纖維質食物,如蔬菜、水果食用比較少,或長期久坐、食用酒精類食物,這類病人為高風險族群。

    致於如何預防?張安迪建議有家族史的病人要定期追蹤,減少紅肉、油炸食物,並盡量避免酒精類食物,多喝水、食用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或排便習慣,就可做到良好的預防。

    他表示,目前國健署補助50歲到75歲民眾每2年可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做大腸癌的篩檢,民眾可多利用,但對於有家族史的民眾,張安迪則建議最好40歲以上要做大腸鏡檢查,了解自己是否有大腸瘜肉等癌前徵兆,做為未來定期追蹤檢查的評估與建議。

    63歲女廚師陳女士現身說法 ,1年前開始發覺排便量少、味道較臭,好險自己定期接受政府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2019年篩檢結果為陽性,經檢查有2顆小瘜肉,即以大腸鏡切除,但去年11月間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6公分腫瘤,經手術後,住院3天後即可返家休養,「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真的好幸運」!

大腸腫瘤不開腹 手術沒外傷更快好
    大腸直腸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首位,在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最佳治療對策,但對於患者早期發現大型瘜肉或腫瘤,過去只能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醫師張安迪指出,近年引進的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手術,透過大腸鏡接電刀就能將腫瘤完整剝離,優點是無體外傷口,術後恢復快,對早期癌的治療與手術可達相同效果。

    張安迪指出,大腸癌已連續12年蟬連國人癌症首位,其實大腸癌非短時間就演變而成,通常是長期曝露在危險因子下,大腸上皮細胞開始增生,就產生腺瘤瘜肉,再經2到5年逐漸變大,最後演變成大腸癌。

    隨著大腸癌篩檢的普及,近年愈來愈多患者是在癌前病變即被發現,對於1至2公分小型瘜肉可以在進行大腸鏡時一併切除,但對於大於2公分的大型腫瘤或有癌前病變疑慮的瘜肉,過去只能轉給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進行手術切除,近來隨著內視鏡的進步,現在可透過大腸鏡進行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手術進行切除,該院2年內已完成90多例,患者追蹤迄今都沒有癌變。

    張安迪解釋,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手術是以大腸鏡搭配電刀,再透過電刀把特殊溶液打到黏膜下層,並利用電刀在黏膜下層逐步做剝離的動作,進一步將腫瘤切除下來。

    與傳統手術相比,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手術,具有無體外傷口、術後恢復快及提升長期生活品質等優點,對於早期癌的治療與手術可達到一樣的效果。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