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林欣儀/台中報導
亞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新藻,在人類腦部模型上指出患者血管堵塞位置。(林欣儀攝)


 有糖尿病、心房顫動病史的65歲王姓男子,日前凌晨醒來時感覺左半身無力、講話變得模糊不清等疑似中風症狀,就醫檢查發現腦部大血管未阻塞,研判為缺血性腦中風,緊急施打「血栓溶解劑」後,恢復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是導致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患者應留意。

 亞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新藻指出,根據國內臨床試驗,在腦中風發作後3至4個半小時內若能施打血栓溶解劑,患者3個月後復原情況良好;以王男為例,他凌晨2點多醒來,發現左側肢體無力且說話不清,檢查確認大血管無阻塞,從發病到就醫已超過3小時,家屬決定自費施打血栓溶解劑。

 王男經施打血栓溶解劑,後續雖仍有部分腦出血情況,但僅造成他有些微說話不流暢、較原本說話像含著滷蛋的情況好許多,其餘功能都恢復良好。醫院表示,王男就醫期間會診心臟內科醫師、尋找病因,經抽絲剝繭,確認其致病原因與心房顫動有關。

 邱新藻說,「缺血性腦中風」在台灣中風型態中約占8成,可能因心臟血栓流到腦部或血管硬化導致,通常與三高、老化等有關,若未及時注射溶解劑恐引發腦部損傷;此外,心臟跳動不規則就易產生血栓,若血栓跑到腦部就會造成腦中風,因此,心房顫動也是引發此病症危險因子。

 邱新藻強調,目前醫界多以口服抗凝血藥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缺血性中風,醫師通常會依患者嚴重程度、病情發展及風險評估,提供適合藥物並隨時監測療效,有需要的患者可與醫師討論。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