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2020/01/06 中國時報 魏怡嘉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心臟衰竭病患也跟著增加。醫師表示,心衰竭病患如果沒有好好治療跟保養,很容易再住院及增加死亡率;病患除每天要量血壓、心跳外,也要注意體重變化,同時限制水分攝取,飲食少鹽、清淡,更要運動以增加心肺功能強度,但不能太劇烈,最好跟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如果太喘、胸悶、盜汗、噁心及頭暈,就要立即停止。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吳韋璁表示,「心臟衰竭」簡單說就是心臟無力,即心臟輸出的血液或氧氣無法達到身體組織,造成各器官組織缺氧;若腦部缺氧,頭會暈,如果是四肢末梢供給不足,易造成水腫,甚至導致心肺積水,病患會因而感到喘。

吳韋璁指出,心衰竭原因很多,包括高血壓控制不好、心臟缺氧、心肌梗塞及嚴重貧血等。一般來說,心臟用久了較會出現這類問題,所以年齡愈大較易發生。另心衰竭常伴隨高血壓、糖尿病及肥胖等共病,相關患者心臟衰竭機會也較高。

心衰竭病患若沒有好好治療及保養,再住院率很高、甚至死亡,吳韋璁表示,病患平時要注意體重變化,一天宜喝1500到1800公克的水,且應平均分配於三餐,嚴重者要更嚴格限制水分攝取。平時飲食要少鹽,避免水分排不出,一天攝取鹽分應在5公克以內,嚴重者要在3公克以內。

適當運動可增加心衰竭病患心肺功能與肌肉強度,同時控制體重,能改善心衰竭症狀,吳韋璁指出,心衰竭病患較不適合高耗氧量運動,走路、慢跑及騎單車較合宜,運動頻率最好一周3到4次,每次約半小時。

運動時一定要注意每分鐘心跳次數,若較休息時增加20次以上,表示心臟負荷過量,需要調整。

心衰竭有很多藥物可治療,有助改善心臟功能,同時配合衛教,改變生活習慣,很多病患狀況均十分穩定,只要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