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期待晚期肺癌一線治療可盡快跟上國際腳步,對EGFR基因變異者開放健保給付,不因財務衝擊而設限。(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林周義台北傳真)
台灣肺腺癌患者中,高達5成都有EGFR突變。受限於嚴格的健保給付條件,國內約有逾2100名晚期患者,被排除在第三代標靶藥的使用之外,在第一線治療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藥物。專家表示,近半年藥品的給付有感加速,健保署值得鼓勵,但仍然希望政府做的更好,讓肺癌藥物的給付跟上國際,除助患者得到合適治療,也讓學術研究的投稿別再脫軌國際。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國內1萬7000名肺癌患者中,約有92%為非小細胞肺癌。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又有7成為肺腺癌。在這群人中,5成具有EGFR變異,約為2463人。
現行第三代標靶藥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的治療,僅限EGFR變異者中,同時符合外顯子exon 19變異且有腦轉移的患者。換言之,2463人中,僅約有350人符合健保資格,超過2100人都看得到、用不到。
近半年來,健保署陸續成立CHPTA專責辦公室,推動新藥平行審查,藥品給付有感加速,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坦言,藥品仍有跟不上國際的問題。目前國際治療指引已建議優先選用第三代標靶藥作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EGFR基因變異的第一線治療,許多國家也紛紛跟進,全面給付。台灣許多患者因無力自費,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藥品。
除用藥權益,就連學術研究也連帶受衝擊。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過去台灣肺癌相關研究表現優異,但近年來已開始碰壁,投稿國際期刊時,遭質疑「為什麼要用這個(較前代)藥?」。張文震也分析,台灣將許多藥品推上國際舞台,但真實世界數據卻比別人差,原因就在於藥品的可近性、給付不足。
為撕除肺癌「新國病」的標籤,早期篩檢、精準檢測、精準有效治療等三大面向缺一不可。台灣在前兩項均已達標,國健署提供高風險族群「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健保署也將於5月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唯獨癌症用藥上,還有進步空間。專家們期待晚期肺癌一線治療可盡快跟上國際腳步,對EGFR基因變異者開放給付,不因財務衝擊而設限。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