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5・李怡芸/台北報導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原貌修復了建造時的塔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東奧開幕,在42座場館中有34座是老建築的再利用;2024奧運主辦城市巴黎也承諾,其中95%的場館將是現存或臨時建築。老建築的改建利用如何保存文化歷史記憶又發揮當代實用價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的古蹟建築,便是獨特案例。

 參與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修復計畫的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張崑振,透過Podcast頻道「建築+」分享指出,此建築為因應不同時代的使用需求,從1937年落成時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到二戰後台灣航業有限公司和台灣省公路局均曾設址於此,進行過大幅度的主體改造修建。

 張崑振指出,在生活經驗中,一棟建築依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經過大幅改變外貌的狀況並不罕見。當時公路局進駐台北支店後,為了龐大的人員而另建一個較高樓層的建物,也使得原本的古蹟建物成為附屬而在立面上有過大幅度調整,但內部的隔間、木窗、旋轉樓梯等「保留比例其實蠻高」也成為此處被順利指定為古蹟的重要原因。

 張崑振也指出,修復的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便是回復原已完全被拆除的塔樓,幸運的是塔樓留有建築起造時局部的施工圖和圖說,「而且局部仍留有痕跡,足以支撐我們做回復的依據」使得重建得已順利完成。他也指出,此建築保有當時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立面外觀裝飾風格也別具特色「磁磚、洗石子等,很多細部值得看。」

 修復後的台北支店,依其量體、隔局,如今規畫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是古蹟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張崑振也表示,即便是經過修建,只要能標示、說明哪些部分是重建,就沒有真、假古蹟的問題。尤其該建築騎樓可見的早期地磚,天花板隱藏的冷暖氣管線等,都可遙想當年建造時「是很先進的建物」。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