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戲》中孫翠鳳為了救場「一秒變包公」,大玩變臉秀,是歌仔戲界少有的花臉「女包公」。《散戲》將於10月21日到22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張鎧乙攝)

    將作家洪醒夫小說《散戲》搬上戲劇舞台,明華園總團代表作《散戲》將重演,描述傳統戲曲面臨轉型時刻,失去一個黃金年代,如何再造另一個黃金年代,本周末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總團執行長陳昭賢表示,明華園戲劇總團在1929年成立,一路走來,對於經營者而言,歌仔戲唯一不變的傳統就是創新,「我們創新不是因為反骨或叛逆,而是因為不創新,就活不下去。」

 《散戲》改編自小說家洪醒夫同名作品,由黃致凱擔任編劇和導演,劇情描述民國50年代,電視、電影產業興起,人們娛樂有新選擇,歌仔戲急速沒落,劇院甚至不再安排歌仔戲演出,戲班只得開始演野台戲,還有演員改到西餐廳駐唱,也有人和賣藥郎中跑江湖,在這種狀態下,玉山歌劇團的演員士氣低落,48歲的女團主阿珠姊得做出決定,要繼續經營劇團,還是解散戲班。

 對比民國50年代,現在是數位、短影音盛行的年代,觀眾娛樂選擇變多,普遍注意力不會多過1分鐘,這也成為劇場的另一種挑戰。陳昭賢表示,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挑戰,「現在年輕人不一定會進劇場看戲,我們也想把年輕人找回劇場,我相信創造好戲時,觀眾一定會再來。」

 陳昭賢表示,她也想和小說《散戲》裡的人物們對話,「我想跟他們說,現代的歌仔戲從業者做到了,歌仔戲有新的黃金年代,也有新的希望。」

 在劇中飾演「阿珠姊」的孫翠鳳,為了頂替受傷演員上陣救場,需要以「一秒變包公」的速度,上陣飾演包大人,大玩變臉秀,這也是歌仔戲界少有的花臉「女包公」,顛覆了她往常的帥氣小生扮相。

 孫翠鳳表示,劇中的「玉山歌劇團」並不是一個滑稽的劇團,而是一個正規的劇團,「他們不想隨波逐流,而是想要保有自己的傳統,漸漸地劇團面臨解散,但最後卻又闖出一個希望,這和明華園總團很像,在戲中我看見的是遇到生存危機時,所有人如何同心協力度過困難。」

 孫翠鳳表示,明華園總團有兩個重要的精神,一個是傳統,另一個是創新,「兩條路要同時走,時時調整做改變,才能繼續下去。」《散戲》將於10月21日至22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


明華園總團改編本土作家洪醒夫得獎短篇小說的劇作《散戲》,19日進行彩排,藝術總監陳勝福致詞。(張鎧乙攝)

幕前舞劍 下台生產 旋轉舞台零秒差 解密後台人生
 台上一陣刀光劍影,樊梨花大破金光陣,產下一子;台下也忙得手忙腳亂,因為飾演薛丁山的演員,也開始陣痛,真的需要下台生產。明華園戲劇總團代表作《散戲》裡的橋段,運用旋轉舞台,讓觀眾一次可同時看到演員的台前、幕後人生。

 別以為演戲演到一半衝到台下生小孩,是編導黃致凱幻想中的情節,這是來自明華園總團團長陳勝福的親身故事,他就是在後台出生的小孩。

 陳勝福表示,他的母親懷他時,接近臨盆了還是需要上台演戲,在飾演「梁山伯」一角時,自覺應該快生了,只好和一起對戲的祝英台說:「英台,我有事要先處理,你先到前面的五里亭等我。」於是,這位梁山伯到後台生小孩,生下了陳勝福。

 黃致凱表示,旋轉舞台是特殊訂製,不是用電力旋轉,而是靠工作人員推動,可以順應不同場地使用,「旋轉舞台在轉換之間,可以讓觀眾看到台上演員如何賣力表演,也看到後台如何苦撐,讓一切可以順利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散戲》從2016年首演以來,每次「樊梨花大破金光陣產下一子」的「一子」,都是由劇組人員的孩子飾演,觀眾每次看到飾演團主「阿珠姊」的孫翠鳳,在台上抱出一個嬰兒,也都感到驚喜,而阿珠姊抱著嬰兒時說的經典台詞「我們歌仔戲有後了」,黃致凱指出,嬰兒是一個新希望的象徵,有多重隱喻在其中,值得觀眾抽絲剝繭體會。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