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編舞家瓦旦以印尼「噹嘟樂」(Dangdut)為創作靈感,將移工們在不穩定的處境下,藉由音樂尋求身體安定感的共振狀態,置放於舞者之間。(郭吉銓攝)

 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與台灣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督喜,兩人在疫情下跨國合作,從線上排練到實體見面,到交換彼此的舞者,兩支舞作《AriAri》、《Ita》將在本周末登場。

 瓦旦.督喜表示,這次交流最寶貴的經驗除了肢體,還有各自的生活文化,「一開始因為疫情不能見面,我們先在線上聊概念,後來舞者、艾可相繼來台灣,我們從生活面開始談論創作,這是很寶貴的經驗分享。」

 瓦旦.督喜表示,台灣舞者和印尼舞者跳對方的傳統舞,也發現身體痠痛的部位不一樣,「因為使用的肌肉和跳舞的方式不太一樣,後來的交流還包括學習對方的語言,語言和舞蹈也有關聯,這些在舞作裡也會看見。」

 艾可是印尼當代傑出的舞者及編舞家,從小有爪哇傳統宮廷舞蹈及印尼班卡席拉武術的深厚訓練,曾擔任瑪丹娜2001沉淪世界巡迴演唱會的舞者,同時在茱莉.泰莫執導的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中擔任舞蹈顧問,他上一次來台是在2019年。

 艾可表示,最初是在2014年在印尼日惹國際藝術節看到瓦旦.督喜的演出,當時就很欣賞他,2017年在國家兩廳院的牽引下,雙方因此有合作的契機,曾造訪彼此的工作室,如今作品總算要登台演出。

 由艾可編創的作品《AriAri》,艾可表示,「AriAri」在爪哇語是胎盤的意思,艾可說,胎盤和胎兒兩者好像雙胞胎一樣,而胎盤也是母親與胎兒之間最緊密的聯繫,「這支舞作談論我們永遠都不是一個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永遠都有緊密的連結。」

 《Ita》由瓦旦.督喜擔任編舞,他表示「Ita」在太魯閣族語中是「我們」的意思,瓦旦.督喜說,「每一個舞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很多元,都不一樣,我讓每位舞者保有自己,並且在一起跳舞的時候成為『我們』。」演出將於4月8日至4月10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