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蔡宜儒以《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作品獲首獎。(中信文教基金會提供)

    「當代」繪畫可以是什麼樣貌?全台唯一聚焦「當代繪畫」的「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首屆舉辦即吸引790件投件作品,獎金高達80萬元的首獎由蔡宜儒《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奪得;3件優選作品分別為周代焌《島嶼.今昔.思想起》、謝牧岐《戎克船上的靜物場景》、蘇煌盛《今宵多珍重》,3人各得獎金40萬元。這4件作品將由中信文教基金會典藏。16件入選作品,於明年2月25日在關渡美術館展出。

總獎金200萬 台灣繪畫獎新紀錄
    以總獎金200萬元創下台灣繪畫類獎項最高紀錄的「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以發掘具當代性的藝術創造力為旨趣,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東海大學教授林平表示,「當代繪畫獎加上『當代』這兩個字,非常關鍵,它會刺激我們去思考什麼是繪畫,繪畫不再只是滿足於眼睛所見,或者在視網膜裡面感受到某種快感或顏料對接,它不再只是美學或審美的議題,而是歷史的詰問,是屬於這個時代的重新提問。」

    知名策展人兼藝評人、評審王嘉驥評析指出,台灣繪畫創作發展已經持續多年趨弱,落入形式主義,裝飾化和娛樂化,他表示,「以這次的20位入選者(含得獎者)來看,表現主義風格的傾向相對明顯,觀念作為支撐繪畫內涵的重要核心,成為決定性的出線關鍵。」

    評審之一的藝術家楊茂林也強調,鎖定「當代繪畫」是本獎項最關鍵、最有價值之處,「年輕化」的意義非常重要。他表示,相較於各地方美展的繪畫類徵件和評審結構,具有挑戰性格的當代繪畫出線比較難,但當代創作正是國際藝壇溝通最頻繁的語彙,「本獎項恰恰補足這個缺口,我相信這個老的創作方法,在新的時代永遠會被需要進行新的開創,本獎項高額獎金的鼓勵,絕對有助於彌補這斷層的危機。」

明年2月開展 總計展出20件作品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計畫兩年舉辦一次,以不限主題、不限尺寸、不限媒材,獎掖青壯藝術家開創新猷。明年2月25日至5月22日將於關渡美術館舉行「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暨展覽」,共展出20件作品,包含4件得獎作品,更多公告資訊可詳見「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活動官網」。


活用疫情題材 畫中有話
《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


 首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除了獎項獨特性,參賽質量亦是一大亮點!本屆參賽者很多已是具知名度、與畫廊經常合作的年輕藝術家,競爭極為激烈。首獎得主蔡宜儒已在各展覽中倍受藝壇關注,以作品《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在79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活用疫情題材,使用卡漫角色、通訊軟體貼圖等童趣圖像,在戰火煙硝的場景,反喻面對現實無常,內心的荒謬無力,獲評審團一致青睞。

 評審王嘉驥點評表示,「蔡宜儒並非今日才崛起的新秀,面對其他有類似背景資歷與知名度的同輩畫家,這樣的競逐格外有意義,也有刺激性,這是藝術獎值得存在的理由。」

 王嘉驥也指出:「蔡宜儒以原本擅長的動作性的抽象與半抽象表現風格,在畫面上營造不言明、不特定,偏向虛構或想像的戰火煙硝。以普普藝術範疇的流行娛樂形象,熔接影射當代戰爭災難的場面,畫家顯然有話要說。」

 他認為畫面的張力加上主題意涵的影射,這件作品有一定觀念性支撐,不再只是無足輕重的日常贅語,而是戲謔中帶著危機感與嚴肅,也指向當代世界的語境。

 評審林平觀察今年參賽作品有兩個現象,一是相當數量的作品都碰觸「繪畫」及「影像」之間的關係,不管是自媒體、網路、快速傳播的訊息,視覺性的訊息,都對繪畫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畫畫的人不再只是去看「裸眼」、自然所看到的狀態,透過媒體這個媒介,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第二是對繪畫媒介本身形式的探索和補充,在繪畫、雕塑間,打破了平面繪畫的框架,重新處理各不同的藝術媒介之間存在的關係。她指出,蔡宜儒利用小時候的日常讀本重新召喚影像,「人跟人在疫情無法接觸,利用這些影像符號代替傳遞情感」也呼應她觀察「當代性」跟「影像」密不可分的現象。

 評審楊茂林也指出,現在的年輕藝術家「明顯向前推進了」。他表示:「即使同樣談歷史、談政治,但他們的面向更多元、迴旋的空間更寬闊、技巧更豐富。材質只是材質,被使用的是材質的優點與特性,而不是框架與限制,當代語彙加上創作者自己的意志,再加值材質的特性與優勢,看得很令人興奮。」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