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7・游昇俯/台北報導

image
口蹄疫拔針1周年,台灣豬肉外銷產生新契機,圖為以往施打疫苗的情形。 (本報資料照片)

目前台灣豬肉僅供內需,圖為防疫人員進行屠體檢查。 (防檢局...
目前台灣豬肉僅供內需,圖為防疫人員進行屠體檢查。(防檢局提供/游昇俯台北傳真)

台灣自1997年成為口蹄疫疫區,歷經22年努力,今年7月1日終於順利「拔針」成功,待明年5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宣布,將可成為口蹄疫不施打疫苗非疫區。脫離疫區身分,可省下口蹄疫每年3億多元的防疫支出,台灣豬肉亦能重新外銷,農委會表示,將以加工肉品做前鋒部隊,重啟外銷市場。

停打疫苗滿周年
 相較於口蹄疫爆發前一年,養豬業曾是台灣農業單項產值首位,年產值達886億元,在養頭數達1069萬多頭,但口蹄疫爆發後,短短4個月全台撲殺逾385萬頭豬隻,造成立即經濟損失達1700億元以上;過去豬肉每年外銷日本達550億至600億元,占有日本近一半進口市場,但疫情爆發便因此宣告終止。

 直到3年前,行政院責令農委會朝向台灣成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農委會規畫「拔針」,自去年7月1日起台灣、澎湖、馬祖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今年屆滿周年,符合向OIE申請非疫區資格,農委會預計9月前向OIE提出申請,明年可望經OIE大會認證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

養豬戶樂觀其成
 曾參與口蹄疫防疫工作的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賴秀穗表示,成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台灣每年立即省下3億多元的疫苗及施打疫苗人力費用,除此,亞洲除了日本、新加坡為口蹄疫非疫區,鄰近我國的中國大陸、韓國及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仍是口蹄疫疫區,又動物疾病是關稅以外主要的貿易障礙,達成根除口蹄疫目標,更能使台灣豬肉及加工產品有機會外銷。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常務理事林秋桂表示,過去台灣豬肉曾占有日本進口市場4成多,豬肉價格好,但口蹄疫爆發後,許多養豬戶選擇離牧,國內養豬產業縮減到只能自產自銷,還有1成仰賴進口,拔針重啟台灣豬出口商機,養豬戶皆樂觀其成。

主打熟肉加工品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由於台灣豬肉不像美國豬肉有明顯腥味,一向深受日本消費者喜愛,拔針成功後,已有日本貿易商尋求台灣豬肉銷日可能性,但因台灣豬飼養成本高,未來外銷,生豬肉恐不易跟美、加、歐洲等國豬肉競爭,故農委會規畫以較容易拉開價差的熟肉加工品,作為重啟外銷的前鋒部隊,目前正與有興趣的業者討論中。

邊境管制 比照非洲豬瘟  防疫0漏洞 從業員列管

image
未來口蹄疫疫區直航台灣班機須全面檢查,圖為檢疫犬偵測快遞貨物。 (防檢局提供/游昇俯台北傳真)

台灣有望在明年成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但亞洲鄰國多是口蹄疫疫區,中國大陸、蒙古、越南、柬埔寨、北韓、寮國、緬甸等國又爆發非洲豬瘟,防疫壓力未曾稍減。農委會因此將原針對非洲豬瘟疫區入境所實施的邊境管制,納入口蹄疫疫區,強化來台直航班機檢查與畜牧業者追蹤等工作,確保防疫無漏洞。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說,口蹄疫病毒顆粒小,可在豬隻唾沫中隨空氣傳播,亦可存活在生肉中,故即使台灣環境中沒有活病毒,拔針成功,但防疫例行工作,如牧場抗體監控、非結構蛋白抗體監控、斃死豬監測、偶蹄類動物臨床監控等,未來仍會持續進行。

為防範非洲豬瘟入侵,農委會逐步強化邊境管制,提高自疫區違規攜帶肉品入境罰鍰最高達100萬元,並自今年1月16日起啟動對來自非洲豬瘟高風險國家入境旅客手提行李採100%檢查作業;因應口蹄疫拔針滿周年邁向非疫區之際,農委會日前決議,口蹄疫疫區直航台灣班機亦須全面檢查,邊境肉品採樣檢測亦將大幅度增加。

防檢局局長馮海東表示,國人在非洲豬瘟疫區國家從事畜牧、動物用藥相關產業工作者,一旦返國,防檢局就會派人為其消毒檢查,提供防疫資訊,過去掌握於非洲豬瘟疫區從事相關產業工作者約有400多人,農委會現在盤點出於口蹄疫疫區從事相關產業工作者約50多人,亦同樣納入追蹤管制。

馮海東並指出,針對來自高風險地區新住民、移工,過去農委會進行的非洲豬瘟防疫宣導,未來亦將口蹄疫一併納入宣導,防檢局亦將針對可能進入養豬飼料的產品重新盤點,杜絕可能的疫病傳播管道,確保防疫沒有漏洞。

一場浩劫 重創台灣養豬業22年 大規模撲殺 養豬場關門
20190907・廖德修/台北報導

 台灣在上個世紀尾聲的養豬產業發展原本相當興盛,1997年3月爆發可怕的口蹄疫後一夕崩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當年疫情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高達1700多億元,台灣更喪失了豬肉外銷市場,養豬產業幾乎一蹶不振,堪稱一頁慘痛歷史。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指出,口蹄疫爆發前,台灣的養豬戶有2萬5357戶,養豬數量1069萬8366頭,年產值886億元,占農業產值2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養豬產值,在農業所屬的各項產業中獨佔鰲頭。

 當時的養豬業大宗是外銷,每年約600萬頭被當做輸出用原料豬。主要對象是鄰近的日本,每年銷日產值約550至600億元,占總產值的6成多,且當時的豬比較容易養,病毒性疫病有典型豬瘟、豬假性狂犬病及豬傳染性胃腸炎等,都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可惜好景不長,1997年3月口蹄疫大爆發,養豬產業宛如從天堂跌進地獄。當時的媒體紛紛以「畜產大浩劫」、「光復後首見」等驚悚標題來形容疫情的可怕與突然。接著就是豬隻大量染病,前總統李登輝下令國軍協助撲殺、掩埋或處理病死豬,全台防疫大作戰,相關農政官員也受到撤職等輕重不一的懲處。

 農委會統計,1997年3月確診口蹄疫疫情後,累計到當年7月31日,共有6147個豬場發生疫情,約占養豬場數24%。死亡與撲殺的豬隻為403萬7093頭,約占養豬頭數38%,對毛豬相關產業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由於口蹄疫的疫情蔓延,不可避免的就是豬價崩盤,外銷豬肉陸續遭到退貨,經濟損失擴大。農政單位開始調整養豬產業政策,輔導部分豬場離牧,產業方向由外銷轉為內需;而這一路走來已經22年,如今終於見到曙光。

松阪豬 噶瑪蘭豬 打造品牌願景 搶占高端市場

 口蹄疫拔針1周年後,養豬產業能否重現當年外銷榮景,養豬業者大都認為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學者則建議豬農改變觀念,尋找新利基、運用科技,從育種到精緻化養殖,提升風味,打造新品牌,即使產量無法大量增加,產值仍可期待。

屏東縣養豬協會理事長郭新發表示,該縣擁有最多養豬戶,口蹄疫雖已拔針,但典型豬瘟尚未撲滅,短期內生鮮豬肉尚無法銷日,不過中國大陸、東南亞則可接受;若要打開日本市場,可先用熟肉或加工品嘗試。惟台灣豬肉退出日本後,早被歐洲、美、加取代,想奪回市場必須非常努力。

 郭新發說,最大的問題是國內養豬量每年維持約540萬頭,僅供內銷,若要外銷需大量增養。但年輕人從事養豬業意願低、後繼乏人,且環保意識抬頭,要恢復以前千萬頭的規模恐有困難。

 擁有全台最多養豬頭數的雲林縣,養豬協會理事長王森彥表示,台灣豬肉量多價廉口味佳,過去深受日本市場歡迎,但現在養豬成本已高,外銷價位可能缺乏競爭力。

 宜蘭大學教授暨肉品協會副理事長林榮信認為,恢復豬肉外銷榮景除了豬隻數量要增加,豬農也不妨從提升質量、加強行銷著手。例如所謂「松阪豬」其實是豬臉頰、下巴的「六兩肉」,世上並無這種豬,大家反而印象深刻。

 林榮信說,日本有鹿兒島黑豬、西班牙有伊比利黑豬,舉世聞名,其實台灣也有「噶瑪蘭豬」,口味亦佳。且國內農業科技很先進,若能在選種育種、精緻餵養等環節全面加強,再配合行銷手法,塑造新品牌,擠進高端市場,仍可打通另一條外銷管道。

 此外,國內養豬業若要從自給自足轉為外銷,就必須面對擴大規模及廢棄物增加的問題。環保署推動畜牧糞尿沼液沼渣轉化為農地肥分已3年,參與的畜牧場達716家。水質保護處鼓勵更多業者加入,也會訂更多優惠政策,包括免繳水汙染防治費、示範補助購置施灌車輛及儲存桶等,有意願者可向地方環保局申請。

豬農建議打造平台 整合上下游
20190907・林良齊/台北報導

 口蹄疫拔針後國內豬肉將可外銷,業者認為政府應成立養豬專區,整合如汙水處理、設備等障礙,有效擴大在養量,並重新建立評級制度,與國際接軌建立屠體分級制度,另建議應仿造目前的農產品外銷平台打造「豬肉外銷平台」,以整合貿易商、畜牧場等上下游。

 中央畜牧場場長蘇鵬指出,日本的豬肉以前主要從丹麥進口,因車諾比核電廠爆炸,日本憂心丹麥豬肉受影響轉向台灣進口,才確立我國豬肉在日本一席之地。

 蘇鵬指出,目前我國因受到氣候、飼養成本及疾病等因素影響,豬價較世界各國而言仍偏高,增加外銷難度,但外銷有助穩定豬價,如果未來我國豬價下跌至每百公斤6000元時,就可以藉外銷穩定豬價,建議應仿造目前的農產品外銷平台打造「豬肉外銷平台」,以整合貿易商、畜牧場等上下游。

 「談出口還言之過早。」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郭嘉育說,目前我國豬肉自給率僅有約9成,如果現在就出口勢必會對國內豬價產生影響,下一步應該是擴大在養量,但擴大在養量勢必會遭受阻礙,如周遭民眾的抗議等,他建議,應成立養豬專區,整合如汙水處理、設備等障礙,另外,政府應重新建立評級制度,與國際接軌建立屠體分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