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報導吳亮賢

image
清法戰爭後,清廷體認到台灣海防的重要性,於滬尾地區興建兩座砲台,圖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礮臺』。(吳亮賢翻攝)

編按  「地方創生」名詞發源於日本,其核心價值為「產、地、人」三位一體,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各地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因此,《中國時報》特別推出「地方創生專刊」,以期能鼓勵青年返鄉,為家鄉注入新活力。

19世紀末期,大清帝國領土烽煙四起,原引以為傲的天朝之姿,成為各國攻城掠地的俎上之肉,1883年,因爭奪越南宗主權,清廷與法國爆發「清法戰爭」(又稱中法戰爭),法國遠東艦隊不僅在海戰中大獲全勝,更一度攻占基隆、澎湖等地,但在關鍵的「滬尾之役」中,清軍成功擋下法軍攻勢,避免全台遭受入侵,也讓清廷體認到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進而展開建省與佈防工事,轉動台灣現代化發展的齒輪。

1884年8月,法國為取得基隆煤礦作為船艦能源,並計畫以台灣作為戰略基地,進而封鎖中國沿海,便派遣艦隊分攻雞籠(今基隆)、滬尾(今淡水),在優勢軍備下,法軍連下數座堡壘,並於10月間全面攻占雞籠地區。

 同一時間,法軍挾著連勝氣勢,於10月2日清晨開始砲轟滬尾,在10餘小時內發射了近2000枚砲彈,旨在火速攻下兵力單薄的滬尾,藉此長驅直入台北城。

 然而駐守當地的時任提督孫開華並不願輕易就範,他向滬尾守軍及居民宣誓,「決不撤離,吾今誓死於吾迅地」,成功振奮全軍士氣,並在淡水河口布置水雷,令法軍無法從水路進攻,只能派兵搶灘登陸。

清法戰爭唯一勝仗
 10月8日,法軍在砲火掩護下,在沙崙海域登岸,準備向內陸挺進,但受到茂密的黃槿叢林和林投樹林阻隔,軍容開始潰散,此時埋伏的清兵和義勇民兵揮刀殺出,兩軍展開白刃肉搏戰,最後在將士用命下,清軍成功守住滬尾,打出清法戰爭中在台灣島上的唯一一場勝仗。

 淡水古蹟博物館長柏麗梅指出,滬尾戰役的勝利,讓清廷開始重視台灣,戰後便宣布台灣建省,命劉銘傳兼任首任巡撫,推動種種新政,開啟現代化建設,並興建「滬尾礮臺」,強化軍事防衛能力。

 柏麗梅表示,滬尾之役雖只歷經數小時,但卻是影響淡水甚至全台灣發展的重要轉捩點,不僅是淡水民眾必知史實,更是台灣近代史重要的一頁。

文化地圖行腳淡水重返古戰場

image
文化旅遊地圖中的著名景點「得忌利士洋行」,未來將規畫為「滬尾之役故事館」,重現在地歷史發展脈絡。(吳亮賢翻攝)

淡水古蹟博物館「光榮新北–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展館&活動時間表」
 淡水古蹟博物館「光榮新北–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展館&活動時間表」

 距今130餘年的清法戰爭,位於太平洋島鏈上的台灣為大舞台的要角之一,關鍵的「滬尾之役」,不僅讓清廷成功守住台灣的治權,也牽動了淡水及台灣本島現代化的腳步,為了不讓珍貴的歷史記憶被遺忘,淡水古蹟博物館將於10月推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文化旅遊地圖」,共規畫12處景點,帶領民眾重返古戰場,並串聯起在地文化資產,深度探索淡水地區豐富的歷史人文風情。

 文化旅遊地圖起自輕軌紅樹林站,民眾搭輕軌到濱海沙崙站下車後,可按圖索驥至程氏古厝、水雷營、瓦店埤、白砲台、金目港仔溼地、石滬(望高樓)、滬尾砲台公園、得忌利士洋行、滬尾偕醫館、北港塘渡等地參訪。

 其中緊鄰的三個據點瓦店埤、白砲台、金目港仔溼地,位於現今中正路一段至天生國小中間區域,為當時清、法兩軍交戰地點,雖戰時遺跡已不復存在,但藉由設置導覽告示牌及QRCODE條碼,為遊客重現當時激烈戰況,在現代印象中找尋古戰場榮光。

 此外,沿線也結合在地文化景點,帶領民眾深度認識淡水,自紅樹林站啟程到濱海沙崙站,即可騎乘UBIKE走訪各處,沿經漁人碼頭、海關碼頭、紅毛城,最後再從北捷淡水站返程,為兼具觀光、運動、文化的探索之旅。

 淡水古蹟博物館指出,淡水文化歷史的流轉,有如台灣歷史縮影,保存多處珍貴的文化資產,文化地圖以滬尾戰役為主軸,重現古今交錯的歷史場域,呈現淡水歷史意涵的豐富面貌。

 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十月分也將同步推出五大主題館,規畫各項展覽及系列演出,帶領民眾徜徉淡水史,運用科技深化歷史場域體驗,強化文資保存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