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2019/07/28 中國時報 林和生
屏縣府舉辦原住民族日活動,期盼成為主流(漢人)社會認識原民傳統文化的機會。(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東縣政府原住民日紀念活動「環原」,以花環文化為概念,象徵還原、回復原住民族本來就有的族名及最初的美好。(林和生攝)

每年8月1日,是台灣紀念原住民正名自我認同的節日,有別以往慶祝活動,屏東縣政府於原住民文化會館規畫「環原─2019屏東縣政府原住民日紀念活動,「環原」是以排灣族、魯凱族頭飾的花環文化為概念,象徵還原、回復原住民族本來就有的族名及最初的美好。

屏縣府原民處長伍麗華指出,過去漢人常用山地人、番仔、山胞等戲謔語氣來稱呼原住民,直到民國83年,總統修正公布第3次憲法增修條文,終於將「原住民」3個字正式寫入憲法,取代沿用40餘年的「山胞」稱號,而此舉也是許多人流血流汗換來的尊重。

近幾年來不少族人以恢復原名方式正視自己的出身,但不少漢人看到一長串的族語拼音,常會詢問「你是哪一國人」,而「我是台灣的原住民族」的回應,或許還是無法完全解釋對方疑惑,因此具備許多族名的知識,是族人探詢家族故事的開端。

戴花環回顧正名史

伍麗華認為,原住民族日有3個重要意涵,除了是對族群主體意識的建構,也象徵自尊的重建及社會正當地位追求;當然包含名稱的自我決定權,還有原住民族自治及土地所有等核心的固有權利。

其中最重要的是,原住民日提醒生長在台灣的所有人,這一天不僅是紀念這場榮耀的正名運動,回顧台灣這段超過數百年、甚至是數千年的歷史,都有著原民對這塊土地的實質貢獻。

因此,2019年的8月1日,屏縣府選在原住民文化會館規畫「環原」活動,展示除了回顧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歷程及探討回復族名文化內涵,這一天,也邀請大家頭戴花環來紀念「原住民族日」的歷史。

鼓勵族人恢復族名

伍麗華說,展示內容以屏東縣原住民族群排灣族、魯凱族的命名文化為媒介,藉此認識原住民族命名規則及文化意涵,並回顧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歷程,促使原住民恢復傳統族名的價值與重要性,及帶動「復名運動」的積極意義。

她也強調,每年8月1日不只是紀念「原住民族日」由來,更是多元族群融合社會的台灣,讓主流(漢人)社會認識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機會。伍麗華表示,活動更希望藉由「正名、復名、族名」來探討這議題,並鼓勵族人恢復族名,因族名更深切認識自己,能回答「我是誰」這個最基本的提問,讓族名活用在生活,讓主流社會對我們的族名不再陌生,使台灣成為真正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

復育百合花 形塑原鄉特色

屏東縣政府積極打造百合花產業,營造原鄉農民互惠模式,打造國境之南成為文化療癒的新興場域。(屏東縣政府提供)
在原民傳統文化中賦予純潔、英勇象徵的百合花,近年在屏東縣政府導入生技加值技術,建立百合花產業印象,未來走訪原鄉部落,期盼看見百花盛開模樣,為此營造屏東原鄉農民互惠模式,打造國境之南成為文化療癒的新興場域。

百合花是魯凱族、排灣族的文化象徵,有著神聖、高貴、聖潔的意思,同時也是身分地位認定,魯凱族女子額前配戴百合花飾,是族人最重要的貞節象徵;男子配戴則代表是善於狩獵的勇士。

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爭取原民會補助產業創新價值,為期3年的計畫以屏東原鄉百合花產業及科技農業為示範,主要以復育原生鐵炮百合為主,期盼將文化精神貫穿原鄉產業,除加深外界對原鄉印象,並串聯起部落與農民的互惠模式。

屏縣府原民處長伍麗華表示,屏東原鄉百合花產業極具發展潛力,但受限部落幅員遼闊且交通不便,加上產業發展環境不佳,造成原民人力結構和人口生態有些失衡。

此次推動百合花產業復育,著重在改變原民部落產業經營管理,在生態環境導入保育永續經營理念,也藉由豐富的自然資源保育與利用,結合特有部落人文,活化當地經濟發展。

伍麗華強調,縣府期望透過百合花復育計畫六級化推動,以鏈結生態旅遊、生技開發、培訓文創等三級通路,讓部落社區即刻動起來,形成新興百合原鄉療癒產業,藉此帶動部落發展經濟及導引青年回流。

這不僅能透過百合花達成文化傳承,塑造成為地方創生特色產業,並且創造全台第一個身心靈療癒場域,擦亮地方品牌,提升產業經營競爭力,伍麗華說,未來走訪原鄉,就能輕易看見遍地百合的景象,與部落發展相輔相成。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