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2019/07/18 中國時報 黃琮淵
交通部17日舉辦「交通科技產業論壇-數據領航新願景」,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副總經理趙明榮(左起)、資拓宏宇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國俊、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陳美伶、監察委員張武修、遠傳電信執行副總經理曾詩淵、ITS協會理事長張永昌、台灣亞馬遜Head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Public Sector 何盧穎等一同出席交通數據生態系合作聯盟啟動儀式。(杜宜諳攝)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 胡竹生
指導、主辦、協辦單位

交通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認為,終歸要思考在地特色與環境需求,「以人為本」,才能打造永續安全的智慧運輸系統,協同台灣車輛與ICT(資通訊)產業優勢,達到前進國際市場,創造社會與經濟效益的終極目標。

15項科技應用 國家隊成形

胡竹生表示,交通科技產業的兩大重點,一是電動化、一是自動化,配合交通部長林佳龍宣示,對電動車、電動機車、自駕車、無人機、5G服務、離岸風電等15項科技應用,定期進行產官學研交流,已有國家隊雛形。

電動車方面,政府已宣示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和公車全面電動化,胡竹生表示,這是很好的開始,配合電動巴士補助,汰舊換新、新闢路線、電池購置與充電場站建置多管齊下,新能源車將有許多大數據跟搭乘行為,提供作為產業政策調整的用途。

電動機車 解決問題發展快

電動機車發展更為快速,台灣機車密度世界最高,是可以引為傲的產業,發展過程中很多問題,政府努力解決,從充換電標準,就有很多意見,到充換電並存、會否影響電網、輸配電、綠電怎麼分配,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再延伸到零售端,電動機車充電不只是公部門的事,有些是百貨商場要建置充電樁,是為了服務客戶,但也希望充電樁產生的行為、數據跟商業結合,這類不勝枚舉,也就是說,光充電就能帶出很不同的商業行為。

2025年 建自動化市場應用

自動化則是自駕,目標是2020年建立自駕車製造供應鏈能量、2025年建立市場應用,進而成為亞太地區生產研發基地。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就擔任整合產業鏈的角色,「從上層雲端到底層」,匯集工研院對電動車研究,要比整個產業發展走得更前面些。

工研院在私有場域、開放道路已成功運行自駕車近3年,接下來會跟新竹市政府合作,在觀光區域、偏鄉里鄰、車站轉運處進行實驗,透過一般道路之開放場域,藉各種地形、路段、場域和天候驗證自駕系統穩健度與功能,期於未來提供產業運用。

交通大數據智慧城市更優質

iThome總編輯 吳其勳
「現在是交通科技發展最好的時代!」iThome總編輯吳其勳直言,資訊科技、通訊科技、資料科技、營運科技與人工智慧有很大的發展成果,把這些應用全部結合起來,配合4G普及化、5G即將商轉的背景,可謂水到渠成。

吳其勳說,ETC堪稱交通大數據的典範,2014年在國道ETC全線通行之後,等於全面取得國道即時交通的大數據,於交通管理、旅運分析、政策決策的成效立竿見影,他認同「這是用科學方式做事情」的一大進步。

不只ETC,在產業的例子,其實在街上到處跑的WEMO電動機車,就是電動機車、車聯網與共享機車的概念整合,每輛車透過4G行動網路聯網,車身搭載60多個感測器,可以測路有沒有平、測空氣品質,甚至連道路上有無積水都能測得到,使用中每秒回傳車輛數據,也透過機器學習技術,能讓電池管理優化。

吳其勳說,WEMO化身城市數據收集者,衍生出資料經濟模式,把資料提供給政府去運用,這也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作法,但若資料只是局部,是沒有辦法發揮價值的,應該讓交通數據結合MyData,賦予資料控制權。

日本的作法是,由三菱地所在東京車站大丸有區,建立資料共享經濟圈,透過整合電信資料、大樓維運資料、商店銷售資料、交通數據、人潮資料、環境資料、監視系統影響、飯店資料、觀光活動資料等,透過區塊鏈平台,提供資料取用與加工、加值運用。

吳其勳說,在這個擁有100多棟商業大樓,100間上市公司、4000多間辦公室,28萬人流的「資料共享經濟圈」,透過資料取用,可以讓許多新科技更有效的運用,像是室內導航、無人公車、人流監控,甚至是冷暖氣、無人機、管線巡場,儼然是智慧城市雛形。

吳其勳說,這也是個「創新實驗」場域,把資料串連起來,開發出許多有趣的應用,像是透過手機訊號,就能夠掌握人潮,擷取社交網站資料,配合百貨擁有的商品資料,人工智慧就能加上熱門度標籤,提醒這區的顧客有什麼熱門商品,就是非常廣大的生態圈。

透過數據分析 交通票證變成平台

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林榮賜
悠遊卡公司董事長陳亭如

交通科技發展迅速,大數據成為政策顯學,悠遊卡董事長陳亭如說,透過數據分析,交通票證從一張卡片變成一個平台,把交通、零售兩個產業結合,才能讓科技「有感」,商家有更好的生意、民眾有更好的生活。

陳亭如以敬老悠遊卡為例,這幾年透過數據分析,可以找出老人家交通動線、支付習慣,做為敬老政策改進。同樣的,因為1280的公共運輸定期票,讓許多上班族消費動線轉彎,未來也將成為在票價規畫上的貢獻。

陳亭如說,零售業與結合交通是許多國家發展的趨勢,除旅程規畫,還可加上擴增實境應用,像東南亞的叫車軟體Grab就發展的不錯,現在已經是生活服務平台,透過管理,人與人的動線、店到點運送、洗衣、停車、旅遊,甚至餐飲及住宿,黏著度大幅提高。

同樣擁有上千萬客戶的電信業,也扮演關鍵角色。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林榮賜說,一千多萬客戶散在台灣各地,都是路測設備,透過科技管理行動載具跟設施,悠遊卡、行動市民卡,虛擬化、代碼化後都能放進手機,全台趴趴走。

林榮賜說,5G大頻寬、低延遲,聲音影像都可收回來,可以做的事情很多,透過人工智慧,聽聲音就知道有沒有發生車禍,看影像知道有沒有人闖紅燈,但這些應用,還是要回歸到民眾需求,科技產業才有發展空間。

林榮賜說,交通科技產業回歸兩個軸線,一個是標的,人、車、路,包括貨運、物流,車就是行動載具,路就是一個場域,有線、有面,結合停車場、機場、生活圈,廣義的人車路合成了交通事業,第二條軸現是科技,把所有資訊連上網、蒐集起來,才能夠做決策。行動數據產生160億筆資料,要懂得怎麼運用,像是去算觀光區的人流及車流,就要思考如何把當地人口及居民用車剔除掉,才會貼近現實狀況。

拋棄硬體思維 培育人才是關鍵

Taiwan AI Labs執行秘書林雅萍
台灣微軟AI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

如何在交通科技產業取得先機?人工智慧是其中一環。台灣微軟AI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表示,世界變了,掌握在軟體手上,軟體整合決定場景完整度,關鍵在於人才培育,但各級政府還是習慣以硬體製造角度思考,這跟世界發展潮流不太一致,必須調整。

對於自駕車的發展,張仁炯提供不一樣的角度,「以人為本」是每天你在開車的時候,那是自己在當主人,但如果有太多科技加入,反而把自由拿走了,所以不該「為做而做」,有時候反過來想,客戶到底要什麼?

NVIDIA全球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邱麗孟則從產業發展看待,台灣資通產業很強,現在又很多電子廠加入車廠供應鏈,像是廣達過去作筆記型電腦,現在則是自駕車的第一階供應商,在產官研的合力促進下,有機會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邱麗孟說,交通發展、智能交通,連結到智慧城市發展,但平心而論,自駕發展是不容易的,尤其涉及安全,不能夠出現問題,技術慢慢克服,自動駕駛流程從蒐集資料、標注、模擬到測試,需要反覆驗證,技術相對重要。

Taiwan AI Labs執行秘書林雅萍則視人工智慧為新的「能源」,希望增加它的含金量,坐擁大數據同時,也要與人工智慧完美搭配,像是台北市架了400多隻監視器,但總不可能每台都靠人盯著去看,那是很大負擔,透過技術提昇政府管理效率,發掘城市的問題。

林雅萍說,發展人工智慧不是要跟專家平起平坐,但卻可以作為專家的輔助,透過磨練演算法、精進技術,進而導入交通建設、提昇政策效率,甚至在智慧防災應用上,也可預測得更為頻繁,帶來更富裕安全的生活。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