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由漢字衍伸之獨特藝術形式,其筆法被視為水墨繪畫之根本,至今「書法」在藝術市場中依然扮演極重要地位,並深受藏家的喜愛。

近現代書法名家
 筆者在《墨海春秋》第三冊專章介紹兩岸近現代書法名家。如林散之、沈尹默、沙孟海等;台灣則以渡海三家、于右任、臺靜農等較具代表性。

 于右任與林散之於兩岸皆有「草聖」之雅號,亦是市場的明星級書家。于右任對台灣書法藝術有重要啟發及影響。早期書風以碑體風格為宗,線條厚重,剛勁富金石味,因作品稀少,故價格居高不下,但偽作頗多。其晚年獨創「自然筆法」,行筆流暢自如、跌宕生姿、攲側交錯、顧盼互倚。而林散之六十歲後,以碑法入狂草,擬懷素之筆勢,行筆縱逸豪放、痛快淋漓且氣脈相連,蘊藏碑隸、澀滯、沉鬱筆意,剛柔並濟;晚年創作則融入「畫意」與「畫境」,墨韻自然從酣飽至乾渴,墨分五色而筆勢蒼茫,畫面韻律節奏變化多端。

結合中西筆跡鑑定 鑑賞東方獨特之美
 書法比繪畫更難模仿,大師的書法須經千錘百鍊,且融合各式書體精髓/元素後才逐漸形成自身面貌,絕非作偽者能夠輕易仿造。如:臺靜農書風以倪元璐為基底,融入金石碑帖。但偽作通常僅表面「樣貌」形似,但線條質感、氣質、行氣必定與真跡相距甚遠。

 筆者在英國修習博士時,把傳統書法鑑定和西方筆跡鑑定融合,使書法鑑定科學化、邏輯化、系統化,整合出要點如下:用筆(方式習性/筆速/執筆動作/筆壓) ,連筆、筆序,文字形態結構/字體形式,布白章法則有行氣/文字布局、直/橫線排列,以及作者之慣用字或錯別字等,同時更須深入了解書家常用之文房細節與書寫習性。筆跡鑑定的操作原理並不困難,其大原則為「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及「以真對假」。所以足量且來源正確、有效之樣本筆跡並可從中歸納出其字跡慣性/特徵,再與欲檢測的筆跡進行比對分析,綜合研判兩者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

 最後,筆者近期帶領墨海樓團隊,與國父紀念館共同策展舉辦「蹽溪過嶺-黃國書書法創作展」10月2日於國父紀念館內文華軒開幕。誠摯地邀請讀者們有空蒞臨「鑑賞」!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