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平主任提醒,許多患者誤以為身體狀況是老化導致,忽略它們其實是心衰的徵兆,如果出現累喘腫等現象,建議立即至醫院進行就診進行檢查。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持續蔓延,民眾除了隨時留意身體狀況,若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臟衰竭等更需要多加注意,以免增加風險。義大醫院心臟內科王朝平主任提醒,心臟衰竭為心臟結構的功能發生異常,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液量、氧氣、養分給身體內組織使用,初期常見的症狀為「累、喘、腫」,包含容易疲倦、呼吸較喘、下肢水腫等,尤其以陣發性夜間氣喘或端坐性呼吸是典型症狀。心臟衰竭雖較常發生於年長者,但年齡55歲以下族群,也有約4%的機率會罹患心臟衰竭,已經不是年長者專屬的疾病,許多患者誤以為身體狀況是老化導致,忽略它們其實是心衰的徵兆,因此延誤就醫,導致後續再住院率高、死亡率高等問題,如果出現累喘腫等現象,建議立即至醫院進行就診進行檢查。

防疫日常照護第1招:隨時監控身體數值 注意累喘腫警訊
    王朝平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容易反覆住院,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甚至可能一年住院高達數個月,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除平日應避免抽菸等危險因子,更要嚴謹的紀錄身體相關數據,避免數據波動影響心臟功能維持。如體重變化,應維持於正負兩公斤的波動範圍;飲食方面則要少鹽及控制飲水量,一天攝取的鹽分應於5公克以內,水分攝取一天宜喝1,500cc內。另外,王朝平醫師也特別提醒,像是冬天嚴寒或溫差大,對心臟衰竭患者來說心臟的負荷也較大,出門時要穿配足夠禦寒的衣物及搭乘封閉式交通工具,若因為溫差變化造成身體數據有波動,請立即找專科醫師諮詢。

    更重要的是,心臟衰竭只要治療控制得宜,可減少死亡住院風險,因此除了日常照護,依照醫師囑咐按時回診及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持續治療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讓心臟衰竭不再與死亡相鄰!
  
防疫日常照護第2招:加強防疫措施,施打疫苗前諮詢專科醫師
    疫情期間,王朝平醫師提醒,心臟衰竭患者通常合併有很多疾病,比如說心血管、瓣膜性病變、心肌病變等問題,若又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缺氧症狀會更嚴重,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或是心肌梗塞等症狀發生,重症與死亡時間加快。因此更該加強防疫措施。台灣現已開放年長者施打疫苗,鼓勵民眾若輪到順序可前往施打,但若心臟衰竭患者目前處於急性發作期間,由於當下免疫力偏弱,身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建議患者可與您的專科醫師討論及諮詢後再行施打。

    王朝平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有高達三成的心臟衰竭患者會在一年內再次住院,五年死亡率高達接近五成,甚至都比癌症死亡率還高。目前國內心臟衰竭治療環境已趨成熟,除了有多重機轉藥物有效改善心衰症狀與心臟功能,離院後的治療照護也日漸完善,許多患者的心臟衰竭嚴重程度甚至可以被逆轉。王朝平醫師最後提醒,民眾對於心臟衰竭一定要有更高的警覺心,若有「累、喘、腫」相關症狀要盡速前往醫院就診治療。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