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李侑珊/報導
中研院在2012年成立「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建立專屬我國人體生物資料庫,掌握國人健康情況。(中研院提供)

 為什麼身邊總有朋友吃不胖?有人生活習慣良好卻年輕就中風?有人菸酒不拒卻不曾罹癌?在於每人遺傳基因不同,再加上生活型態及環境因子交互作用,出現相異體質表現。中研院在2012年成立「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即想透過結合生活習慣、環境因子、臨床醫學與生物標識等資訊,建立專屬我國人體生物資料庫,掌握國人健康情況。

    擔任資料庫主持人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李德章表示,「精準」在於了解人們不同的遺傳變異,因此精準醫療即是透過了解病人基因、代謝差異,個別化調整治療與用藥。

    李德章以血壓用藥為例並指出,白種人常用的有效藥物為β受體阻斷藥及血管張力素轉換抑制劑,但非洲裔卻需改用鈣離子通道抑制劑方可見效。因此,精準醫療不只針對症狀給予用藥,更能依個體情形施藥。

 除了影響用藥,基因變異也與許多疾病風險有關,因此要實現精準健康,可透過人體資料庫數據來大量比對,確認族群遺傳特徵,針對族群特性來調整生活方式、預防疾病。

 中研院舉例,我國2010年痛風患病率為6.24%,高於國際均值4%,但一直缺乏亞洲人基因研究,近來可藉由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數據比對,破解與國人痛風遺傳因素。此外,針對阿茲海默症或其他慢性疾病,如果能夠辨識哪些人為高風險族群,及早調整生活型態,將有助於延遲發病時間及病程,對病人及社會影響甚巨。

 中研院指出,資料庫已收集超過14萬人資料,透過全國各界188件研究計畫申請案,釋出超過1億人次問卷、身體檢測、血液尿液檢測與基因體等數位資料及20餘萬管生物檢體,成果呈現在2百多篇國際期刊。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