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3日 04:10 中國時報 
陳育賢/竹市報導


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開發的「滑鼠手」3D列印輔護具亮相。(陳育賢攝) 

過去治療手部等發炎症狀配帶的輔具,不論製模時間長或配帶舒適度都待改進,而工研院與新竹馬偕醫院12日共同發表「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開發4項3D列印輔護具成果,希望讓大家一起排除「腕」難。

工研院昨天與新竹馬偕醫院醫療團隊共同宣布「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成果,工業技術輔以醫療專業,開發完成腕隧道症候群(滑鼠手)、媽媽手、踝足矯形器及幼兒上臂義肢等4項客製化3D列印輔護具。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工業研究成果跨領域用在醫療上很具時代意義,「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是匯聚院內跨領域專業團隊,此次是鎖定龐大的醫療輔護具市場需求,並與新竹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客製化輔護具。

工研院計畫副主任洪基彬指出,除了手部治療輔具外,踝足矯形器及以身障兒童為主的3D列印義肢,可隨著兒童生長更換,最重要的是費用減少許多。

新竹馬偕復健科主任陳建鵬說,過去治療滑鼠手、媽媽手,是建議使用輔護具固定手部,不過,現行以手工製作的輔護具需先以60度熱水軟化材料,再套在病人手部冷卻成形,相當耗時且配帶舒適度不佳,3D列印輔護具除了可減少製程時間、避免製作規格落差,精準貼合的設計也讓患者的復健過程更舒適便利。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