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8日 04:10 中國時報 趙靜瑜/台北報導


大提琴家馬友友認為,巴哈的音樂深具同理心,足以消弭歧見,改變世界。(牛耳提供)

2011年獲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頒發和平總統自由勳章,大提琴家馬友友持續用音樂修補世界的裂縫,今年他將與創立20年的絲路合奏團訪台,第一次在正式演出曲目中加入了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選段。馬友友說,多年絲路計畫研究證明,幾乎所有音樂都可以找到文化脈絡,同祖同宗,「在文化面前,我們都是兄弟姊妹。」

一首舞曲 展現包容理解

馬友友說,巴哈的音樂有雙重性,「我在朋友的婚禮上演奏,也在朋友的喪禮上演出,無論是哪一個場合,都不曾有違和感。」

馬友友解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裡的〈薩拉邦德舞曲〉,有人說這首樂曲源自瓜地馬拉,有人說它來自墨西哥,「根據人類學的研究,這首樂曲的元素是在12世紀時通過葡萄牙傳進西班牙,摩爾民族曾經使用。」

即使如此,也有北非的摩洛哥人認為,這首樂曲元素之一是貝都因舞,是給女性跳的舞蹈,馬友友說,「不管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乍看也許毫無關聯,但〈薩拉邦德舞曲〉從快節奏舞曲到莊嚴、高貴的慢舞,從庶民社會到宮廷,隱含著人類文明的傳遞與移動,隱含政治、經濟與文化三者相互聯繫,隱含一條看不見的人類文化絲路,也展現了人類的包容與理解。」

三度錄製 情感細膩生動

今年馬友友發行了第三度錄製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專輯,比起前兩次錄音,馬友友細膩、流暢,絲毫不見老態,情感渾然天成,「目前計畫巡演六大洲36個都市,用巴哈作為良善的力量。」馬友友說,「政治、經濟持續束縛人們,只有文化可以做到社群凝聚,創造共同的價值觀與同理心。」

「要讓更多人聽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越多越好,這是我的心願。」馬友友說,經過了三百年,巴哈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經典,擁有不斷進化的魔力,即便到了今天,當我們在困頓或悲傷之時,都可以帶給我們療癒的力量。」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音樂會將於10月21日舉行,地點在台北國家音樂廳。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