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5 中國時報 劉秀芬

去年全國紅龍果優質果品評鑑比賽,紅肉組冠軍由白河區果農張博皓(右)奪得,哥哥張祿棠則獲得優選。(劉秀芬攝)
去年全國紅龍果優質果品評鑑比賽,紅肉組冠軍由白河區果農張博皓(右)奪得,哥哥張祿棠則獲得優選。(劉秀芬攝)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是全臺第一座有機農業專區。(劉秀芬攝)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是全臺第一座有機農業專區。(劉秀芬攝)

《有機農業促進法》於2018年5月30日經總統令公布,2019年5月30日正式施行,是臺灣首部有機農業專法。有機及友善耕作農業是一種較不汙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並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推廣有機農業多年,除中西區位處市中心無農耕土地外,各區均有有機、友善環境耕作農業之分布,主要在官田、柳營、仁德等區。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為全國第一座公辦有機專區,由農業局向台糖承租土地,現由23名農友進駐。集貨包裝場同步取得ISO22000、HACCP及有機驗證,讓有機農產品可從產地直接包裝、理貨、冷藏到配銷。除了種植有機農作物,專區內公共設施引進民間創意採委託營運,提供有機、在地、產銷履歷特色農特產品展售及有機農業的資訊,並不定時辦理有機食材料理、有機農業講習課程。

太康有機專區產地直銷

除了公部門極力推動外,農友也自發性向台糖公司承租土地營造聚落,以安南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後方,緊臨環館路二側住宅區旁規模最為聚集,可謂為都市中的綠色產業。

臺南市轄內有機農民團體有太康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嘉南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優果家農業生產合作社,提供消費者有機健康的農作物。

另外去年起經農委會審認通過的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則有無米樂稻米促進會、下營區農會、後壁區仕安社區合作社,與有機農業一起併行打拚。

目標周年生產穩定供貨

農業局希望藉由在地的農民團體的加入,一起輔導農友轉型成為友善環境耕作,另外農業局也積極輔導農友申請溫網室設施、農機具及加工設備、有機農業適用肥料等方面的補助,減輕農友的負擔。

農業局表示,臺灣首部有機農業專法已經上路,除了政府有限的生態獎勵及減損補貼外,如何能讓農友在綠色消費市場站穩腳步並逐步拓展,「周年生產、穩定供貨」最為重要。

臺南市府各部門、團體、企業、國中、小學將帶頭共同響應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理念,不但能幫助轄內有機及友善農友穩定通路,「饗時令、食在地」可縮短有機農產到餐桌的距離、節能減碳保護環境,民眾也能「享美味、食健康」。


臺南首座有機農業專區行銷海內外

太康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鄭鴻權(左)是第一批進駐太康的元老級農友。(劉秀芬攝)太康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鄭鴻權(左)是第一批進駐太康的元老級農友。(劉秀芬攝)

臺南市推廣有機、友善環境耕作農業,2008年即在柳營區太康里規畫成立全臺第一座有機農業專區,從整理開路開始,找尋有意願進駐農民,從無到有歷經重重困難挑戰,至今有23名農友進駐。

曾當過臺南縣議員、東山鄉農會理事長、鄉公所祕書的鄭鴻權,目前是太康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他也是第一批進駐的元老級農友,2012開始種植有機火龍果,落實篩選品種、品質控制、落實疏花疏果分批生產,行銷海內外,更獲得2018年第6屆臺灣之光百業達人獎及傑出專業貢獻兩獎項。

鄭鴻權說,有機農業栽植挑戰性很高、很辛苦,園區成立以來有不少農友退出,但也有新血加入,農業局也協助農友參加有機農業展、國際食品展,舉辦農產品洽談會,並媒合供應企業員工餐廳團膳有機蔬菜。

在園區建設方面,農業局舖設公共道路,解決雨天泥濘問題,方便蔬果運輸;修建排水疏洪道、蓄水滯洪池,解決夏季汛期淹水問題。此外,也協助聘請農業專家幫農友上課。

除了成立專區,農業局也積極輔導鼓勵農友轉型有機耕作,去年全國紅龍果優質果品評鑑比賽,紅肉組冠軍由白河區果農張博皓奪得,哥哥張祿棠則獲得優選。

張博皓種植紅龍果僅3年多時間,第1次報名就獲得冠軍,主要能掌握栽培管理的要領,堅持以生態果園的理念,不施用化學農藥的方式,也可以種出得獎的紅龍果。

張祿棠是臺大園藝系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畢業後返鄉從農,學術與實務結合並融會貫通,以生產花卉、果樹種苗、火鶴花、文心蘭、有機火龍果為主,是2017年百大青農。

張祿棠說,有機耕作的成本比較高,為了讓田裡生態自己達到平衡,有病害不能用化學藥劑,耗損率比較高。張祿棠鼓勵有意投入有機耕種的農友一步一步來,從合理使用農藥與肥料開始,不要過度使用、過度生產,作物就會回報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