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首座銀髮悠活園區於2021年12月開幕,台南市長黃偉哲(右六)主持啟用儀式。 (台南市政府提供/程炳璋台南傳真)

    台灣近年人口嚴重老化,無形中增加照顧者負擔,台南市政府逐年布建綿密的長照資源網,推動長照政策,2年來編列的長照經費翻倍成長,實質減輕長照家庭的照顧者壓力,提升長照需求者的生活品質。

 台南市政府與各部立醫院合作推動公立住宿式長照機構,在北門、六甲、新市、柳營、安定、玉井等區預計布建785床,民間私立長照法人在山上、永康、安南、白河、仁德、東山、新營、學甲、官田、南區等地預計布建1617床,合計2402床,市府與民間合作挹注南市長照資源。

 台南市政府長照經費近年快速成長,在2020年編列24億7107萬9000元,到2022年已達51億174萬7000元,而長照服務人數從2020年2萬3325人到2021年底成長到2萬9608人,整體長照服務涵蓋率達7成以上。

 台南市社會局12處社福中心擔任睦鄰中心整合平台,結合在地資源推動睦鄰志工,以「一戶一睦鄰」方式,定期探訪與關懷獨居長者。

 南市府社會局已成立8處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據點,提供照顧者多元紓壓活動,針對個別需求連結相關資源,長照家庭透過家照據點專業人員、照管專員和個案管理師的專業評估,根據民眾不同需求,提供建議和個別化服務,不僅保有被照顧者的生活功能,同時維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藉由長照2.0計畫,台南市提供許多資源給照顧者,如居家服務、喘息服務、日間照顧服務等,大大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不需在照顧長輩與工作之間疲於奔命,讓照顧者在關懷家人與保有個人生活品質中取得平衡。

 台南市政府透過長照政策,提供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等多元連續服務,普及深入各國中學區,需求家庭只要能善加利用長照資源,即能大大減輕照顧壓力。


台南市長黃偉哲上任3年多已達成「區區有日照」目標,今年底將完成「一國中學區一日照」。(台南市政府提供/程炳璋台南傳真)

1國中學區1日照 今年底達標
 台南市長黃偉哲針對長照照顧者需求,上任以來持續增加日照與長照機構普及化,2年前先完成「區區有日照」的目標,目前已有97家日照中心,預計今年底可完成1國中學區1日照,另外居家式與社區式的長照機構持續增加中。

 為了減輕人口老化為家庭照顧者帶來的負擔,台南市政府社會局照管中心近年大力推動日照中心與長照機構普及化。

 台南市社會局表示,日照中心就像高齡者的第2個家,白天提供長者到日照中心加強認知學習,可延緩老化,在專人看顧下,家屬可安心就業、就學,大大減輕照顧重擔,台南市在各區廣設日照中心需聘用當地照服員,等於開創更多在地就業機會,吸引青年返鄉。

 在完成1區1日照目標後,台南市社會局再朝第2階段邁進,全市共有63個國中學區,其中53個學區已完成設置日照中心,籌畫設置中的還有9個學區,待媒合還有1個學區,全市日照中心整體涵蓋率達84%,為6都第1,預計今年底可達成「1國中學區1日照」目標,解決社區高齡化人口需求。

 台灣人口高齡化現狀在南部鄉村尤其嚴重,因應未來大量的老人照顧需求,台南市社會局因地制宜發展長照體系,持續輸送長照服務到每位長照申請者家中,接軌社區長者預防保健、活力老化、減緩失能。

 黃偉哲表示,長照網絡打造台南市的友善高齡環境,市府團隊逐步落實「照顧弱勢」及「做得更好,過得更好」施政目標,提升長輩生活品質,使長者在高齡化社會中,安心享有活力及尊嚴的老年生活。


台南市產官合作規畫優質景點輕旅行,黃偉哲(左三)鼓勵據點長輩開心共遊趣。(台南市政府提供/程炳璋台南傳真)

銀髮族來相聚 關懷點在地照顧好所在
 台南市共有383個社區照顧關懷中心,203個巷弄長照站,這些據點都是延伸社區長輩關懷的基地,具有成長、陪伴與扶持功能,打造在地高齡安老友善的環境,在社區自助互助下,深耕老人照顧福利服務。

 台南市政府主動打造長輩溫暖友善社區環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健促活動及預防延緩失能等服務,同時是長輩互相聯絡情誼、聊天交換意見的溫馨場所。

 在做好基本防疫措施前提下,台南市長黃偉哲鼓勵長輩走出戶外,到社區關懷據點運動學習,健康快樂過銀髮生活。

 台南市現有383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203個巷弄長照站,據點除了提供關懷服務外,更囊括各項專業領域,據點各自辦理高齡健康講座、桌遊、手工藝課程、體適能、社區劇場創作演出、輕旅行等健康促進活動,活絡長者的社區人際關係,學習新知,預防、延緩失能及老化。

 許多長輩退休後仍保持身體強健,為落實「在地照顧」政策,台南市社會局鼓勵在地長者加入志工行列,以長輩照顧長輩,台南市共有1萬多名志工參與據點服務,就近關懷在地長者。

 黃偉哲強調,工作退休後的長者,如果缺乏人際互動與外在環境刺激,可能加速認知功能退化,增加家庭照顧負擔,鼓勵長輩增加參與社區活動,不僅能增進人際互動,更能活化腦部,延緩失智失能,減輕子女照顧負擔,透過持續參與社會生活、志願服務或終生學習,讓老化成為一個健康積極的過程。

(中國時報)